随着“绿色革命”席卷整个世界,绿色食品、绿色服饰、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绿色成为人类物质生活领域的一面旗帜,绿色读物即生态文学作品异军突起,成为世纪之交的文学园地里的一颗引人注目的耀眼的新“星”。
生态文学主要通过描述自然界如虎、熊猫、古树等各种动植物,尤其是珍稀动植物的有趣或灾难性故事、现状、保护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生态环境变化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所起的各种作用、人化自然的喜与忧、得与失,让人们懂得人越是进入高度文明的工业化时代就越和动植物一样面临生存的困境,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和大自然和睦相处是多么重要。
近年来,由各林业部门主办的林业报刊及《大自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先后创刊出版。一些非生态文学刊物如《红岩》等也开辟专栏《动物园的观察与思考》连载长篇动物小说,各级报刊也纷纷设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绿色周刊》等专刊,让读者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的同时也探究和保护自然。潘文石、李青松、沈群宾等一大批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者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如《遥远的虎啸》、《熊猫社会》等使广大深居都市的读者们有了一片清新的视野和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备受青睐。
生态文学是伴随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担忧而产生的一种紧迫感而萌芽、成长起来的。随着现代建设的发展,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忽视,我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这一沉重的代价,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腐蚀了河流、大气和土地,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多种珍稀动植物迅速灭绝。酸雨、酸雾及“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让人类尝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们加入了“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他们拿起笔把曾经美好和谐的大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及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变成文字,用文学这一大众方式来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唤起人们的觉醒,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号召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生态文学专辑《遥远的虎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曾联合发布“打虎令”和奖励办法,号召各地搞好打虎工作,26年后即1983年省政府和省军区发出停止执行上述奖励通知,并转为“奖励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这一典型事例说明了人们的保护生态和环境意识的觉醒。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仍有人对专家频频警告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视而不顾,把围猎作为赚钱的手段;一些“癞蛤蟆”们居然真敢吃天鹅肉;一些近利主义者在金钱驱使和地方主义保护下无视《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计划》仍然乱砍滥伐、乱排乱放,因此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揭露和鞭挞,对由于各种原因所带来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事进行揭露,给予口诛笔伐,没有对这些丑恶事件的揭露就不足以惊人心魂,也难以让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人警醒觉悟起来。
社会主义文学主要任务是教育人、引导人,因此生态文学除了揭露外还要给人以教育和美感,把人们的精神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热情讴歌那些关心生态环境、热心环保事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文字描绘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与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关系,把那些投身于环保事业人们的正义、无私的行为和精神境界、把人们对自然界的感情升华到爱国主义情感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让读者从思想灵魂和哲理情思的深处有所感悟。
众多关心生态问题的人士认为,近年来虽然生态文学蓬勃发展,但从现状来看,处于发育、成长时期。与其它文学刊物相比,期刊总类太少、发行量太少,作者也屈指可数。生态文学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样受到全民的支持和足够的重视。三月中旬,在中央举行的一次环保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步走”的计划:用15年左右时间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再用15年左右时间使我国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到下世纪中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生态文学作为环保工作的“上层建筑”,是教育人、引导人、增强人们环保意识、调动广大群众投身环保工作积极性的精神武器,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